目前医疗的状况
当你出差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身体不舒服。走进一个医院看病时,跟医生说:医生,我现在头有点疼,能给我开点药么?
这是医生首先会关心你的状态,看看你的精神状态、舌头、体温、血压等等,发现只能看出是个简单的头疼。随后他关心你的历史身体状况,拿起你的病历本一看,心想:「诶,你这是空白的,也没法看出什么」。只能口头询问你的近况,希望从你的答复中获取一些病况。但可惜的是,病人的描述往往是不准确的,而且记忆也往往是短暂的。
这时,医生只能根据当时的状况,做出基于当前身体状况的诊断,最后发现只能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殊不知,病人可能身体一直有个脊椎神经的隐患没被诊断出来,导致错失了早期治疗的良机。
这就是目前两个医疗诊断很重要的现实: (1)往往你的病史都记录在纸质的病历本上,即使电子存档起来,这份病史只能在一个医院内部流通。 (2)病情的演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是由于缺乏可以「溯源」的病史,导致医生的诊断只能局限在当前状况。
所以,说到底,就是你的医疗数据是很难跨医院之间来流通的,更别说能建立起一份从你出生到现在都一直能维护的历史病历本。但是这个流通不能怪罪医院的信息系统简陋,更重要的一点在于:
你的病情数据实际是非常隐私的,一旦泄露可能会对你的人身不必要的烦恼和攻击。
尤其是部分病人有一些难言之隐的病情,更不愿意公开。而万一落在不法分子的手,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拿来威胁病人的利器。而且,医疗信息一旦泄露,也可能会成为部分垃圾医院诱导病人的工具,例如莆田系医院可能就通过精准的病人信息引导病人去他们那里治疗,但治疗效果却可能是耽误病情的。
所以,这个破局怎么破?
「区块链+医疗」应运而生
是的,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区块链上就能完美地解决。
因为区块链能够让数据分布式地存在网络上,无中心化控制。
未来,我相信有一条医疗公链,或者基于公链开发的DAPP,它会成为各个医院的数据中心。每个病人在各个医院治疗后,医生会将诊断记录、治疗过程等医疗数据都上链存储。而由于区块链是由个人私钥来控制自己的数据的,所以病人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让医生来查询。
所以未来看病也许是这样的:
即使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由于身体不适进了一个当地的医院。跟医生介绍了当前病情后,医生感觉这个病情不会那么简单,需要了解你的病史。这是医生就会打开一个DAPP,暂且称呼为:「区医通」(取区块链+医疗+数据通的寓意),然后询问你的个人DAPP上的数据地址或者账户后,在你的私钥授权下,他进入这个「区医通」查询你的病情信息。
综合你最近的病情,及你的当前描述,医生就能预估你是属于神经脊髓除了问题,所以对症下药,开了针对脊椎神经的治疗药物。
那么在这个方案里面,医生就能获得相对比较全面的病人信息,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后给你提供了足够好的诊断方案,得到比较精准的判断。
信任的基础
其实整个过程,对于用户而言是相当友好的,只需一个数字签名,你的数据就能给医生看得一清二楚,但是这个数据流通的信任基础在哪里呢?
就是区块链的魅力。
其实作为一个病人,他当然愿意他的数据给医生看得一清二楚,让医生有更好的判断。但是医院却没那么乐意接受医院之间的数据互通,因为这可能会涉及到利益(数据不互通你就只能尽可能去熟悉的医院)、数据在互通的过程中发生泄漏法律成本得多高、数据互通需要增加多少经济成本……
这些种种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所以要让医院传输他们的病人数据到其他医院,那么利用区块链就是一个成本低+责任小的方案。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存储,成为了一个不存在利益纠葛、数据所有权返还给用户的解决方案,通过必要的激励,就能让这个系统运营起来,为用户提供十分有意义诊断系统。
难点
难点其实也是非常多的。
一方面,目前区块链底层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性能瓶颈问题。针对如此庞大的医患群体,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公链技术仍然难以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承载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在使用。这是技术需要进步的点。
另一方面,采用新型的区块链技术,虽然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实现各个医院之间无风险地共享用户数据。但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考虑,这可能会涉及不同医院之间的利益问题,这使得医改仍然需要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当然,如果设计「区医通」的项目方,能够通过Token经济,激励不同角色都在参与地过程共同受益,那也许这个问题就不会很难。这就需要通证经济设计的功力了。
版权声明:项目均采集于互联网, 空投币 无法审核全面,且希望大家能赚钱,请谨慎切勿上当受骗!
温馨提示:★★★天上真会掉馅饼!天道酬勤,都是机会!不错过每个空投糖果!真假难以辨认,尽量0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