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必然走向妥协之路,区块链做支付工具的成也分布式,败也分布式

 空投币   2020-04-19  来源:互联网  0 条评论
优质活动 币圈快讯 平台公告 行情分析
最新羊毛 最新空投 链圈挖矿 活动线报
新币上市 币圈空投 国外项目 币链屋
提醒:本站内容均转自网络,仅用于开发者下载测试,请明辨风险,若涉资金安全及隐私,请谨慎!谨慎!再谨慎!一切风险自担,涉及资金交易及个人隐私务必小心并远离,切记千万别投资,勿上当受骗。《本站免责申明》

——没有一种选择叫做完美,只有一种痛苦叫贪心。

最近libra白皮书 2.0问世带来了满城风雨,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别的都暂且不谈,我个人认为对整个链圈和币圈都是大大的利好,这个利好比DCEP强势得多(其实,我个人认为DCEP对币圈来说是利空,前文有讲),毕竟意味着一大波新鲜肥嫩的韭菜要入场了,Facebook的用户体量,相信没有人会怀疑。

不过呢,我想说的是,Libra跟很多人想象的,也还是不太一样。

虽然啊,Libra自称自己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技术,然而,实际上,根据目前可以掌握的有效信息,可以得出一个判断, Libra采用的并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技术,它是一个混合式的架构,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不能算是区块链加密货币的。

它的底层技术是中心化的,只有结算层是区块链技术。

哈哈哈,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一个DCEP不是区块链亲生的,种族不对,一个Libra也没有纯正的区块链血脉,充其量只有半种族血统。

好吧,再怎么滴Libra也比DCEP跟区块链的亲缘关系更近。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因为它属于“杂交”品种,没有纯正的区块链血脉,它才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支付工具,注意啊,是有可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真正纯粹的区块链技术是不适合用来做支付的(下面会慢慢讲为什么)。

Facebook在1.0白皮书里号称,Libra现在的技术能支持每秒1000笔交易,每笔交易完成需要确认的等待时间是10秒钟。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都没啥感觉,来个对比:比特币完成一笔交易需要等待60分钟。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是即便如此,Libra现在这个速度,做支付仍然不理想。

每秒1000笔的交易,都只是Facebook设定的一个目标值,其实,我们国家数字货币研究所,在Libra的代码发布后,就下了它的代码,模拟了环境去做过测试。

测试的具体内容就不讲了,在模拟了一个极其理想化的良好环境下,它也只能做到每秒3万笔的交易。是不是觉得这个数字很ok了?No!因为那是极端理想化环境,现实中不存在的。

实际上,如果按照白皮书里设定的Libra,以及当前的环境和条件来说,它的交易并发量就大幅下降到每秒60笔了。

你们几道吗?近两年我们“双11”是什么样的交易量,网联并发量的峰值,是10万笔左右每秒,是10万啊!而且“双11”仅仅是我国的一个买买买节日,还不是全球化的呢。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即使满足极其理想环境,libra也才是3万笔每秒。远远不足以作为全球化支付工具,更何况,根本就没有那么理想化环境和条件。

所以Libra必然走向“妥协”之路。

除了向“监管妥协”,也是向中心化底层技术妥协。

为什么这么说呢?向监管妥协,很多人都能理解,毕竟Facebook的27亿用户体量,如果不向监管妥协,它连上市的机会都不会有,就要胎死腹中了。美帝不可能让一个机构发行的“货币”威胁到美元的地位,脱离主权的控制,绝不可能,何况还有别的更复杂原因。就暂且不表了。

那为什么要向中心化底层技术去妥协呢?纯粹的区块链技术有什么缺陷呢?

一,纯粹的区块链可扩展性比较差

这还仅仅只是区块链的大缺陷之一,那么,可扩展性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常非区块链情况下,一个人算十道数学题,每算一道题一分钟,十道题一共要十分钟。如果两个人来算这十道题(假设算力相等,都能算对),就是五分钟。以此类推,随着投入的算力越多,计算能力一定是一个线性增加的过程,这就叫可扩展性。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扩展资源,比如CPU、服务器等,就能够实现算力的增长,实现效率和性能的增加。

而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话,因为它分布式记账的特性,它的可扩展性就相对差了很多,而原因就是所谓的分布式造成的,这算不算是,成也分布式,败也分布式?哈哈,但是不必太悲观,技术难题总是会随着技术迭代而攻克的。

分布式记账的每一笔交易,系统中所有节点,都要去记一次账,都要对数据进行全量的计算和存储。这样一来,通过增加节点就不会线性地提高算力。

这就有点像木桶理论,虽然这个比喻不是特别准确,但也有相似之处,就是如果共识算法做得不太优化,性能低的节点就可能会拖累整个区块链的性能。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如果用区块链技术去做支付的话,它的速度就可能会很慢。

打个比方,你去超市买一瓶水,付款的时候可能需要等个几分钟,才能确认你这笔交易完成。你还会不会买?就算作为单独个体的你愿意,那么,不止你一个人买的时候呢?排队你还买不买,每个人都要等。

当然,理想点儿,你去超市买个菜,结算的时候只需要等10秒钟,但是,每个人都要等呢?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不光是体验很不好的问题,每笔交易都要等10秒钟~几分钟,那收银台排队会排成长龙。高峰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很崩溃吧?

有人肯定就要说了,我算力增加,CPU个数往上堆,内存往上堆,能不能在区块链领域实现摩尔定律呢?

但是啊,目前来说这个做法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最终决定区块链性能的,不仅是算力,还有带宽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忽略不计,毕竟随着5G基建,延时性会大大降低,即便是5年内不太可能全面完成的,也总是会完成的。

但是吧,并不是说解决了带宽问题,就一定能能在区块链领域实现摩尔定律的。原因还是前面说的的木桶理论,它还是受到了处理能力最低的那个节点所限制。

二,分布式账本的存储问题。

因为每一个节点要保存系统里所有的交易信息,这就对数据存储量要求很高。

比如ETH,现在要求一个节点50个G。BTC就更大了,一个节点要100多个G。而且BTC和ETH不是支付工具,只是金融资产,交易量根本就不算大,都已经到这个存储的级别了。

那如果是Libra,你想象下,Facebook多少用户?那可是几十亿用户,即使打个折,至少也是几亿人,这样的话,对数据存储量要求,是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是可扩展性差的问题也好,存储的问题也好,都是分布式账本天然的缺陷,都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硬伤和挑战。

三,区块链本身的优势不算优势

那么,区块链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优势呢?

虽然大家都认为啊,区块链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最好的。但这一点上很多人的理解实际上也有偏差。

它的安全性是说改不了账本,你只要记上就不可篡改、是不可逆的。并不是说它对个人的信息和安全性保护得就很好,否则的话,也不会有哪个交易所被盗多少亿的资产了,众所周知,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故了。

最最最关键的是,区块链并没有原生的一个加密机制,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加密机制。

比如你把你的比特币存在一个热钱包里面,你还是要好好地保存好你的私钥,也就是说保存好你的密码,如果你的私钥被人攻破了,依然可以盗走你的比特币。而你的私钥丢了,那就是真丢了,找不回来了,比如钓鱼竿事件,私钥藏在钓鱼竿里,被房东扔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所谓的安全性,并不是指你“私人资产更好保全”层面的安全性,而是指“账本不被篡改”这种链上数据的安全性。小偷偷了你的比特币,那个账也记在上面,你不能改,你的私钥丢了就是丢了,你是追不回来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常说的51%算力攻击。也就是当系统中有合作关系的、恶意节点控制的算力,如果超过一半,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攻击。

51%算力是不是很难被突破呢?其实并不是,比如最高的时候,曾经90%以上挖矿的算力都集中在我们国内。

当时所谓的矿场,夏天的时候都放在贵州,因为夏天贵州处于丰水期,水电都很便宜,山里面气温也低,不用投入太多制冷成本,就可以实现降温。而冬天的时候去内蒙,因为冬天的时候,内蒙的风力发电便宜。

除了安全性,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有隐私保护的问题。关于隐私保护,存在许可链和公有链的区别,比如比特币就是公有链,没有授权机制。许可链,就是要有授权才能加入,Libra就是许可链。

比特币这种公有链,它的节点信息是完全公开的,我只要变成其中一个节点,我就可以把所有其他节点的数据全都拷过来。那其实是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的。

有人就要说了,我自己可以是匿名的,你不会知道我是谁,你也不知道我用比特币买了什么。

但是你别忘了,你在交易所上的交易,哪怕是在暗网上进行的交易,比如毒品交易、武器交易、贩卖人口交易,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在网络上留痕的,无论你留的是IP地址,还是MAC地址,还是Email地址,甚至其他所有大数据所能涉及到的所有痕迹,一定都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来锁定你是谁。

在美国就有一家公司叫Chain Analysis,这个公司曾经协助FBI、CIA破获了几起暗网的非法交易事件。这家公司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比特币交易人员的真实身份,它就是靠大数据以及交易所数据,再加上节点数据,挖出了你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

最近的N号房事件,一旦引起了监管的注意,被查出也只是时间问题,它的隐蔽性只不过是能暂时避开监管耳目罢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公有链上是没有秘密可言的。你依然在“裸奔”,互联网无隐私。

那许可链是不是就有隐私保障了呢?前面就说了,区块链没有原生的加密机制,所以理论上攻破也是不难的。

在支付领域,对区块链来讲,最致命的问题是结算最终性的问题。

什么是结算最终性呢?国际清算银行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里讲过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明确每一笔交易完成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确定了,那就能确定这笔交易最终完成的那个时间点,这个点也是不可回退的一个点。

如果你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会导致在法律上、经济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布破产了,根据一些国家破产法律规定,破产机构被宣布破产之前的零点起发生的交易是无效的,是要回退的。那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来确定一笔支付完成的时间点的话,就会出问题。

可是用纯粹的区块链来做支付的话,从法律上来说很难确定究竟在哪个时间点上才算这笔交易最终完成。相关区块链节点投票更新完之前,严格意义上来讲,你就不能确定这个时间点到底在哪。所以区块链作为支付工具,不太合适。

并且,区块链用于支付,除以上问题外,还有系统之间的交互性、业务连续性等等诸多问题。

综所上述,区块链用来做支付,有太多的难题需要攻克。它要问世,只有不断的走向妥协之路。

而Libra最终向中心化妥协,不仅仅是监管的要求,也是弥补分布式缺陷的硬伤的需求,它采用了混合式架构,并不是完全的区块链,它是混合杂交的。

它就弥补了纯粹区块链技术做支付的以上种种缺陷,Libra宣称自己是“可扩展的区块链”,何解呢?

Libra白皮书发布了以后,Facebook也在开发社区发布了Libra的代码,我们国家数字货币研究所,当时就下载了这个代码,搭建了测试环境,哪怕是2.0也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bug,跑不通。

也就是说Libra目前都还处于早期阶段,代码质量也不是很稳定,包括有些技术它也没披露。

虽然它的进步一定会很快,它会充分利用全球所有码农的智力和热情,帮它优化系统,帮它写代码,助它攻克技术完成迭代。

根据目前能够掌握的有效信息,基本上可以下这么一个判断,Libra规避了区块链的技术短板,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架构。

按照Libra的定位,它就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区块链,或者说不是原教旨主义的那种区块链——它底层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构,只有到最上层,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它才用一下区块链。

因为要实现它号称的1000笔每秒,只有用这种架构才能办到,也就是说它有很多约束条件导致它只能采取这种技术架构,不太可能走别的路。

原因还是效率问题,纯粹的区块链技术目前根本支持不了零售级别的应用。即使以后它能达到1000笔每秒,也还是达不到商用零售支付的标准,Libra的“全球化支付”之路还很遥远,按照目前的目标,最多也只能用于国际汇兑或者是跨境汇款,因为只有在跨境汇款场景下,你才不会那么在意速度。

Libra这个混合的技术架构,如果用比较完整的表述,应该叫做“中心化的分布式处理架构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分层混合技术路线”。

这种技术它是分层的,因为只有分层才能提高处理性能,底下的交易采用的都是中心化处理,因为中心化处理,速度会很快,到了最上层,也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用的才是区块链,而且节点不会很多,因为节点越多速度越慢。

如果还想再提高速度,极端的情况下可以把节点集中在一个机房里面,向中心化的妥协,那实现1000笔/秒就非常容易了,几万笔/秒也是不在话下的。

哈哈哈,那样是不是又颠覆了很多追求区块链自由主义精神的信徒们的认知了?太不区块链了。

所以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选择能够叫做完美,成人的世界,从来都是不断妥协——向效用妥协,向真实世界的妥协。

如果你感到痛苦,那是因为你大脑的cpu已经跟这个真实世界不兼容了。

[本文完]


——————————————————————

【作者有话】

解读技术,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这篇文我改了多次,就是力争让不懂技术的小白也能看懂,又要保证尽量不要解读失误,给大家传达了谬误信息。

我是焱焱,每天在这里日更,谢谢你的支持。

——————————————————————

作者:币圈三月,爱喝茶爱看书,爱思考爱写文,爱吃爱玩爱败家

欢迎来撩

原创不易,你的鼓励,是我日更的动力

本文地址:http://bilianwu.com/36837.html
版权声明:项目均采集于互联网, 空投币 无法审核全面,且希望大家能赚钱,请谨慎切勿上当受骗!
温馨提示:★★★天上真会掉馅饼!天道酬勤,都是机会!不错过每个空投糖果!真假难以辨认,尽量0撸!
重要提醒:本站内容均转自互联网,请明辨各个项目风险,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资金交易,请谨慎操作与自担风险!
《新人必看》 《本站免责申明》

评论已关闭!